欢迎您来到亭辉外汇,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自8月11日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6.4055, -0.0040, -0.06%)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声明后,人民币急速贬值,连续三天贬值达4.66%,引发全球关注。
在中国经济规模已排名全球第二,且一些人认为,很快有可能超过美国的背景下,人民币是否有可能挑战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有多远?
8月26日,IMF中国处前处长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为其新书《即将爆发的货币战争》座谈时指出,在面临经济危机时,人们更希望能够安全地配置资产。在研究中令他震惊的是,经历过全球经济危机后,美元的地位不仅没有变弱而是变得更强大。
“人民币正在成为国际交往中很重要的有价值的货币,但要想成为储备货币,还需要政治、经济和法律等配套性制度的改革。”普拉萨德表示。
人民币挑战美元
“美元主导的核心关键词是信任。”普拉萨德说,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青睐的避险货币,并不仅仅因为美国经济的强大。更重要的是相信美元背后有中央政府、国有银行金融系统对美元的强大支持,包含着货币价值和政治价值;还有强大的法律制度保障,使投资人相信他们的投资能够得到法律支撑。
普拉萨德认为,每一种储备货币的崛起都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体现在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如果以这三个标准出发,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在推荐序言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黄益平表示,经济规模只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众多变量之一。
根据他与樊纲、王戴黎曾做过的一个数量分析,假设经济规模是唯一决定因素,则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比重将达到12%。但如果决定因素包括金融市场规模、深度、汇率的灵活度、资本项目的开放度以及经济自由度等,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体系的比重大约是2%。
如何从2%提升到12%,需要保持经济增长、提高开放度、金融市场化甚至政治改革。即便所有这些都做了,人民币能否取代美元也很难说。与此同时,中国谋求加入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 特别提款权)仅差临门一脚。
在8月4日IMF发布的《特别提款权(SDR)估值方法评估——初步考虑》指出,在特别提款权计算中,人民币中间价并不是适合的参考汇率,因为每日中间价和每日市场汇率的差异表明中间价并不以实际交易为基础,该报告暗示中间价应该更好的反映市场供需条件的变化。
而在央行完善中间价报价后,IMF在8月12日表示,对于中国央行让市场力量在人民币汇率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举措表示欢迎。
对此,普拉萨德表示,尽管IMF在明年才能做出是否让人民币加入SDR的决定,事实上,IMF是在通过延迟举措让人民币尽量满足加入SDR的各种条件。
【免责声明】亭辉外汇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